暑假已進入尾聲,兒子今年11歲,就要在英國讀中學,當媽媽的我最近有件大事要張羅,那就是買齊他的制服. 而令他頭痛但也是一件挺光榮的事就是:他要學會打領帶!我們全家四口,每個人一條,閒著沒事就是比賽打領帶,趁機教他。打完之後,不管是不是歪歪斜斜,他 總是一臉神氣,好像自己長大了。
他是個活動量極大的孩子,連在家都是穿足球衣運動褲,把客廳當球場,腳尖隨時頂個球。要他出門穿個像樣的牛仔褲,都得三催四請,更別談出門上館子,請他穿 有領子的衣服了。而現在看著他心甘情願穿西裝打領帶,還加上皮鞋,簡直就是一件人生重大轉折。或許甚至可以說,整套制服將是他衣櫃裡最體面的服裝。週末假 日,我們家就是擦皮鞋日,爸爸帶著小朋友,拿著破布,用嘴巴呼啊呵著,把鞋油揉進皮鞋上,亮亮的,整齊著擺在玄關。 而這一切行頭,在哪買?多少錢?彈性很大。
在英國,有許多學校都在網站上公佈制服規格。大部份都是白(淺藍)襯衫、灰黑或藍長褲,女生則可另外選褲裙或連身裙。襯衫外則可加套中開毛衣外套或套頭, 顏色大概就是深綠、紅、灰或深藍。在哪裡買?大部分的超市,大眾百貨公司量販店都會有,家長就利用週末買菜的時候,順便置裝。電商平台也會有開學專區,專 門賣制服。襯衫兩件從7英鎊到15英鎊(看棉與尼龍的成份比),西裝褲則從四鎊ㄧ條到14鎊不等,差別是褲頭的細節,有的兩側縫上像孕婦裝ㄧ樣的鬆緊帶, 但也有的就只有XMLS。最貴的是西裝外套,約35鎊,袖子可捲也可以補釘,一件大概穿兩年。而每年的學期初、中、末家長會媽媽們總負責賣二手衣,沒有兄 弟姊妹的,就捐出來(或買其他的時候折點錢)。體育服也一樣,規定的是大方向,室內淺色,室外深色,球類另計。而最大識別與差異就是一條領帶與髮圈。在同 一地區的不同學校在如此多的變化組合下,也可以區別出彼此,東邊紅色,南邊就是綠。
我還記得好幾年前,聽過BBC廣播電台訪問過伊頓公學與曼徹斯特中學兩位校長。身為英國兩家最厲害的公、私中學校長,一個主張穿制服(而且不只一種,幾乎 每做一件事就有一種,朝會、晚禱、球類課與田徑),而另一位主張完全不設限,宣稱這樣才能展現個體性。當伊頓公學校長被問及個體性時,他的回答讓我很受 用:他說穿「便服可以展現個體性」這個前提有待商榷,因為跟著大流行去採買衣服,往往讓每個學生看起來一樣,反而不是差異。反之,制服就像畫框,我們應該 不常錯把畫框當成作品本身。有許多藝術,反而是因為有了畫框,更襯托出作品的特色。然而當被問到伊頓公學制服費用不菲時,他只說,如果是費用,那該檢討的 反而是如何替家長省錢,而不是「不穿制服。」
在台灣,自從選舉完後教育部宣布以後校服解禁時,我就注意到一則新聞,那就是制服廠商唉唉叫,說有些學校已經「發包」了。我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穿的制服,尤 其運動服,大部份都會寫上「大大」的校名,材質不算好,褲襠很低,尺寸不多剪裁不合身,發育期的孩子,體型本來就忽大忽小,走起路來,就垮垮的。選的顏色 也很奇特,粉紅不太粉,藍不藍,綠不綠。若需要轉學,之後大概也都不能再穿了。
制服「解禁」有種顛覆與革命的意味,但解禁並不代表沒有原則。以前教官拿尺量裙長,或不合格則青蛙跳操場應該廢除。而學校與教育部是否還需嘗試回答到底學 校制服要有什麼樣的要素,是否該招標給特定廠商,還是提供舒服,簡單的衣服,讓孩子漸漸理解在什麼場合該怎麼穿衣服也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俗話說:「人可一夜致富,但三代學穿衣」不是沒有道理的。不講究與不將就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在英國,袖釦還是挺流行,有許多人也會將外套縫縫補 補,許多人還會有屬於自己的西裝釦子,每換西裝就會換上自己的釦子。學會擦皮鞋。而產業在內需的市場帶動下,就能養活許多打版師傅與裁縫。
附上一個連結,分享我的制服小旅行:
https://m.johnlewis.com/…/view-all-boys-school-uni…/_/N-7c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