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楊詠安、彭詩庭、羅令婕、曾筠涵的專題報導】
走進台北市的金華街,有個名為創立方的工作空間,在這裡的工作者,彼此並非同事,而是由許多來自於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所組成,各自進行著手邊的工作。在歐美地區,此類型的工作方式十分普遍。尤其是紐約和倫敦,已經有近千個共同工作空間正在運作。台灣於2011年在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建立了第一個共同工作空間。以創意、創業、創新為三大理念,命名為創立方,不僅提供獨立創業者們一個經濟負擔較小且機能完善的工作環境,也定期舉辦各種講座和活動,促進不同領域工作者間的交流。
根據2002年APEC微型企業高峰會的定義,只要少於五人的小型企業,不論任何運作模式,都可以稱作微型企業。現今台灣小資族創業風氣盛行,有超過百萬家的微型企業。然而在經濟環境的挑戰下,微型企業淘汰率偏高。目前,創立方已經有近百家微型企業進駐,像是專門設計網路圖文,提供3D列印,或者美妝體驗服務等等。政大公企中心前主任樓永堅表示,微型企業多半還在創業的初期階段,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規模。他說:「我想創業不是那麼地容易尤其是年輕人如果他們沒有強大的資金和資源的話他們可能只是有一個熱情跟想法,所以過去一般在創業的過程中可能就會面臨一個很大的進路的門檻。」他強調,為了降低創業的門檻,創立方提供了網路、水電、冷氣等硬體設備,讓創業者能用一張桌子就能創業。
創立方不僅是工作空間,更是創業者互相合作、激發靈感的平台。創立方的經理人周秀安表示,進駐企業的篩選,除了必須繳交事業構想書外,更注重創業者的人格特質,希望他們能在這裡獲得事業發展的人脈。她說:「我們是希望他們進來之後他們是一個社群,他們可以找到他欠缺的另一半,或者是他可以知道他不是閉門造車,是有很多人際關係的資源。」
專門推廣帆船運動的Taipei Sailing Center在2013年進駐創立方。身為創辦人之一的Fiona說,公企中心不像一般的辦公大樓,而是有校園的自由學習風氣。透過公企中心每個月固定舉辦的活動,能夠認識其他團隊。然而,對於能否在成員複雜的工作環境下,專心工作而不被干擾,Fiona則回應:「就好像隔壁夥伴在聊,好像磁場就是很對,不知不覺就覺得事情做起來特別順。」
近幾年,台灣也陸續出現新的共同工作空間,像是結合餐飲服務的混HUN,或是提供多功能工作環境的CreatiVasia Space。每個共同工作空間主打的特色不同,創立方則是結合政大EMBA的資源,提供創業者和企業家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創立方的創辦人邱于芸表示,透過企業家的經驗分享,創業者可以減少失敗的機會,企業家也可以從中獲得新的想法。
如果說企業堅持創新並不容易,那麼顛覆傳統工作方式的創立方,持續運作想必更加困難。邱于芸提到,因為獨立創業者沒有上班時間限制,所以創立方必須協調場地的開放時間,她說:「像創業家喜歡在半夜上班,像我們校門就很早關門,那我們就要去協調。」另外,收費的方式也是問題,她表示:「它不是典型的房租,也不是學費嘛,所以它就必須創造出一種更活潑的收費方式。」
延續創立方的成功案例,政大在今年引進創立方的運作模式和資源,在校內成立Hub D計畫。以孵夢、逐夢、圓夢為理念,針對想要創業的年輕人和學生,提供學術交流和專業諮詢服務。預計在今年12月政治大學研究總中心正式開幕後,開放進駐。相較於以往,現代工作環境的限制較少,因此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老闆。然而在每個人都想創業的情況下,創業者必須仔細思考創意與創新的重要性,才能因應不停變動的時代潮流。
文章轉自:國立政治大學 政大之聲
http://www.vnccu.nccu.edu.tw/News/specialReportContent.aspx?id=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