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台灣的禮物/ 邱于芸 編著
導論- 讓幸福美麗在台灣土地上永遠定居
大約是民國68或是69年,我只有小學二、三年級那麼點大。曾有一段非常密集的時間,開車參觀預售屋成了周末家庭集體行動。坐在後座,小臉貼著車窗,眼睛瞪大大,向外仰望,一路忙著循著密密麻麻,一群以竹竿撐住的大型房屋廣告看板裏的箭頭指示方向左轉右轉,到達樣品屋的時候,大多已經臉色慘白抱著肚子,暈車了。
踩著塑膠草皮,一路掂著腳,走進一間又一間富麗堂皇的樣品屋成了我與父親的記憶。這些建案都有樣品屋裏,有著光鮮亮麗的名字,室內裝飾得金碧輝煌,大人們像逛大觀園,啜著咖啡,圍著一張圓桌,對照著型錄,穿戴整齊的代銷小姐謹慎地不放過任何下訂的機會,而貪玩的孩子呢?則遠遠的客廳區裏,順著沙發跳來跳去玩抓鬼,或在廁所裡躲貓貓。在那個時期,家裏總有一本本印刷精良的「美化家庭」雜誌,我總一邊玩著,一邊聽著爸媽研究著攤開藍圖,討論對於未來的想像,這一連串的經驗開啟了我對建築與設計的憧憬與想像。幾年過去,長大後離家遠行,一去20年,從此台灣成了「故鄉」,台北的家就成了「老家」。
像是浪漫時期詩人拜倫到阿爾卑斯山經歷一場不一樣的人生,在英國當學生,移植到不同的文化與場域,數不清的寄宿家庭讓我體驗各式建築形式,經歷各式各樣的家庭生活,看見不同階段的人生,心裡所想到的,反而是台灣,是自我的認同,也時常想起台灣的風景。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許是耳濡目染,幾十年下來,我終日思索著台灣的城市為何總是鐵窗招牌林立,街道為何總是無法讓人直直的走,為何所有的人面臨到居住的問題總是嘆氣? 所有的豪宅大多充滿著西方語彙,到世界各地旅行時,看到鄉村長像鄉村,古城像古城,城市像城市。漸漸地,我開始跟上了世界的腳步開始了對創意城市的思索,更自告奮勇地參與了國際級設計師對台灣的思索語對話,進而因台灣土地股份有限公司50周年的大師講堂系列而展開了一趟奇幻旅程。
台灣是一個務實的社會,習慣了自求多福,面臨困難時總有辦法解決,很多來自民間的創意,即源自於此,裝滿清水的塑膠袋、廢棄的CD趕蒼蠅,為了趕鳥,請來了政治人物選舉後的旗幟在稻田中飄搖。習慣了祈求答案,務實於眼前現況的結果使得對於未來缺乏更多的想像,總是生活在他方。一旦輕易犧牲眼前的幸福,只為了更美好的明天,才會發現當明天變成今天,昨天企盼的幸福並沒來。因為科技變了,生產模式變了,以前追求的成功法則變成今日的包袱。缺乏對人類生活更深層的思索,便無法應付多變的未來。有幸能參與這些設計師對於一塊土地的思考,在此次演講中聽他們娓娓道來,我才發現,台灣該學的是「怎麼想」,而不是「想甚麼?」,也慶幸有這個機會,將我學到的、體驗到的分享給大家。
這不只是一本談建築與空間的書,這本書想談的也不只是建築與空間。
1965年,正是台灣從農業走向工商經濟的關鍵年代。為了創造土地更大的價值,台灣社會催生了台灣土地開發公司。此後的50多年,台開公司一路見證台灣空間發展的過程,也參與了許多具指標意義的開發案。
走過半世紀,台開公司透過這本書來為台灣土地思考下一個50年,從回顧到前瞻,除了空間與建築,也看到和想到更多。站在歷史的轉折點,台灣的人和土地都將迎向一個全新的時代,在多變的時代,我們所要面對的,一定是一個更多元開放而且更具挑戰性的未來。
但是,不管歷史的江海如何的翻騰,主導一切變化的仍是人的心靈世界,而建築永遠是人對於幸福想像的投影。這本書裡所盛載的故事,就是台開公司探索時代思潮之後為下一個50年所做的各種準備,以及為台灣空間未來所規畫的一系列藍圖。
讀完這本書,您會發現,台灣土地開發從「空間」、「時間」與「人文」這三條軸線來思考台灣土地的未來,其實也值得你我來共同關心:
在「時間」的軸線上:走過代工製造業年代,當台灣全面走向創意經濟年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空間?面向未來,台開公司看了更開放的兩岸與國際關係,也看到了台灣走向生活風格大國。
在「空間」軸線上:放眼經濟和社會發展,台灣該有什麼樣的空間和佈局策略?從這樣的需求出發,台開公司看到了國土的平衡發展的必要,也看到了建構「生活、生產、生意」的全新產業生態空間的重要。
在「人文」軸線上:當創意經濟成為台灣不得不走的路,台灣該如何透過發展空間的策略來推動產業和社會轉型?聚焦於這樣的趨勢潮浪,台開公司引進全球最頂尖的人才與知識,協助台灣往「創意」、「創新」、「創業」的道路前進。
從以上這三條軸線,台開公司在台灣北中南東部和金門全面佈局,也全方位的開發土地的價值,投入工商和經貿園區到生活與休閒社區的規畫與興建。並且持續用文化和科技為台灣土地帶來新價值。這些開發案都和這本書,都是台開公司獻給台灣的禮物,不只有關於建築與空間,更有關於人與幸福。這本書也像是一場多面維度的旅行,從建築走到心靈世界,更從過去走到未來。
建築
一開始,老天只給了木頭、石頭和泥土,但人卻利用這些材料發明了建築。後來,人類甚至自己發明了建材,在土地上創造了更多的傳奇。
一直以來,建築一直表現著人類最狂野的創造力,挑戰各項科技的極限。也因為這樣,建築被向來視為一種品味和權力,不管是個人或組織都把建築視為意志的延伸。
企業家住豪宅、政府把辦公的地方蓋得像神廟殿堂,建築是如此容易且赤裸的表達人和組織的意圖。於是,每一個時代的建築,到最後都成了紀念時代的文化結晶物。
中國的萬里長城、日本的金閣寺以及法國的聖母院,誕生在不同時代的建築穿越時空無言的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即使那些打造建築和在建築裡生活過的人早都不在了,我們還是能在這些建築裡想像,想像這些空間裡曾經流動充滿著什麼樣的思想和意識。
在八大藝術裡,建築是唯一和人安身立命有關的藝術形式。音樂、繪畫、文學、舞蹈、戲劇、文學、電影和雕塑,看來只有建築關乎創作者和鑑賞者的安危,必須先滿足「功能(Function)」之後才能談到「型式(Form)」。每一個建築作品都必須同時滿足功能和型式,無疑是最挑剔的藝術品。
台灣
在台東的史前博物館的某個角落裡,靜靜的躺著一塊被考古學家稱之為「刻劃石」的文物。這塊多年前在台東被發現的石頭上,刻了幾道史前人類所留下的線條,根據館方考據證實,這些線條是史前三萬多年所留下的。三萬多年前,台灣的史前人類除了帶來刻劃石,應該也開啟了台灣的建築的歷史。從一開始的山壁洞穴到後來的石板屋,呼應著外在自然和內在心靈世界的需要,在不同的年代,各式各樣的建築陸續在這塊土地上出現。而台灣的建築故事,就這樣一頁接一頁的被寫到現在。
1948年,日本建築史大師藤島亥治郎出版了「台灣的建築」,這本222頁的專書對台灣的建築做了全面性的研究,也為台灣建築發展做了極重要的記錄。而這本書從台灣的氣候、土地與人文出發,除了解析各項重要建築的型態與工法,也梳理了族群的結構和脈絡。有人才有建築,要認台灣的識建築自然必須從認識台灣人開始。
從過去到今天,台灣社會走過不同的年代,而每個年代所留下的建築則成了一座座的紀念碑。興建於1624年的台南安平古堡、1628年的淡水紅毛城,以及1919年的台灣總督府(今天的總統府)、1973年的圓山飯店和2004年的101大樓,每一棟建築的背後都是故事,這些故事也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的前世與今生。
未來,我們這一代人又會留下什麼樣的建築給台灣呢?這也是這本書想留給每一個讀者來共同思考的問題。
未來
每一棟建築其實都是個答案,回應著每個時代的問題和需要。不管是個人對幸福想望或是社會集體意志和願景的實現,建築永遠是手段也是目的,人們希望透過建築的過程來策動變革,並且在完成建築之後創造更大的價值。
因為建築是這樣的一種存在,從效益出發也終於效益,台灣的建築與空間所留給未來的,也自然會是那些從時代需求出發的作品。那麼,如果是這樣,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台灣社會,最迫切的需要是什麼?
在這本書裡,台開公司以「反省」、「學習」和「再造」來思考台灣土地的未來。從反思人對於土地的責任出發,打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甚至透過建築來改善土地和人,創造各種有型與無型的價值。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則是把學習當成開發的基本功,不斷的反芻先人的智慧並且不斷的吸收新知。這樣持續的學習和反省,最後終能再造一個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環,造就對時代和未來具有意義的建築作品。
在過去50多年,台開公司在台灣開發了30多處工業區,開發面積近4000公頃,至少創造了4萬5千個工作機會。放眼未來,除了協助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台開公司更針對全球普世價值的關鍵需要來創新。以文化和科技為發展關鍵字,同步提升人的生活與工作品質,兼顧身心需要,更注重生態的維護與發展。
在這本書裡,我們其實已經可以預見,台開公司將會為台灣的未來留下那些美好,不管是新竹新埔所的生態社區,或是花蓮的樂活創意園區,以及金門的風獅爺購物廣場,這些強調與土地和諧共榮並且為人創造更美好的歡愉生活的空間傑作,都將是台灣社會留給未來最美好的備忘錄。更值得一提的,帶來這些美好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人。這些菁英除了帶來他們的寶貴的知識與經驗,也透過與本地專業團隊的合作,把更多能量注入台灣的土地。這些,都是台灣從未有過的機會。
使者
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在台開公司的邀請下,走過台灣城鄉與離島。他們把創意和智慧的種子灑落,化成動人的建築風景。這本書裡介紹的六位創意人都是國際舞台上耀眼的明星,也是各國爭相邀約的大師級人物。他們除了來到台灣分享自己的發展歷程,和台開公司合作在台灣留下作品。在書中,這些創意經濟的使者們也詳細的解說了自己在台灣的心血結晶。
這些風尖浪頭的創意明星聯手打造的,對台灣是別具意義的風景。那也意味著台灣建築和國際的對話,讓台灣的建築語言更為豐富,思維更為全面。這些大師們不只帶來作品,更帶來最前瞻的觀點和視野,每一位都有其獨特且鮮明的自我風格,而每個人的風格裡又都找得到共同的穿透性。像是和環境和諧共生,在限制下運用智慧把挑戰變成機會,以及用人文運用科技的創新,這些觀念都為台灣的建築帶來更多的可能。
向時代提問,並且為時代找到答案,是這六位創意經濟菁英共同的故事,這樣的特質,把六個人並排閱讀時會感受更為清楚,像是:
Bjarke Ingels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丹麥館的建築師,他主張「永續式享樂」思維,認為只要透過思考和創意就能解決許多兩難議題。現在,他也這樣的思維帶來台灣,在花蓮設計了新作品。
隈研吾 (Kengo Kuma)
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他的「弱建築」論述不僅影響了新一代的日本建築風格,也在全球引起熱列的討論。他從日本傳統的建築工藝找到新的靈感和養分。未來,我們將可以在南投看到他的作品。
約翰.霍金斯 (John Hawkins)
創意經濟的旗手,引領著過去三十年來全球文創產業發展的風向,周遊世界各國分享他的經驗與智慧,一如歷史上的馬可波羅。在和台開展開合作之後,他已經數度來台獻策。
葉祖達
ARUP(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規畫總監,長期在建築市場宣揚「綠色商機」,強調由消費者的覺醒來推動整個消費鏈的生成。當許多人都意識到氣候變遷的對於當代生活的危急性,自然也會試圖從個人的、組織的角度去有所響應,當氛圍變成了「需求」,需求便產生了「市場」,市場自然帶動出整個「綠色商機」。現在,ARUP也把這樣的理念帶到台灣規畫了新竹新埔的智能生態社區。
坂村健 (Ken Sakamura)
現任東京大學教授,80年代便開發出一套即時作業系統TRON(The 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Nucleus),並將整套系統的原始碼,免費開放給程式設計師們使用。TRON不僅廣受日本廠商歡迎,迄今為止,更是被數百億個消費性產品廣泛使用,包含豐田汽車的控制系統、NTT DoCoMo的i-mode手機、佳能的數位相機、愛普生的雷射印表機,甚至是人造衛星上也能見到TRON的蹤跡。透過與台開公司的合作,他把「未來住宅」、「未來都市」、「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術」等相關觀念與技術引進台灣。
Meredith Bowles 與 Gianni Botsford
這二位21世紀的建築師,恰恰好都是在lifestyle property(生活型態建築)上有特殊創見者,他們的建築理念皆試圖在擁擠的都市叢林裡面,創造出最適合人生活居住的生活型態建築。
我們可以想像,這些來自不同國度和專業領域的創意經濟人物,將會為台灣帶來不凡的建築地景。
放眼
這本書並不只是為建築專業背景的讀者而寫,也希望能讓各個不同領域的朋友共同來關心台灣的土地和空間。對於建築專業讀者而言,可以在書裡的專業論述找到能量,但是透過簡潔的書寫和相關資料的補充,也可以讓非建築專業的讀者很快的就走進豐富精彩的建築世界。
一代又一代,周末假日,總能見到年輕夫妻手牽手,精打細算,為了家而奔走著:生活機能、通勤交通、孩子生長、學區、父母,小心翼翼將自己的每月微薄薪水交出去。生生不息,建商與代銷公司也一波又一波,推出各種能夠引發未來想像的建案,隨著融資鬆綁與地域經濟的消長更迭,房地產從此除了避風擋雨的住家還變成了投資的另一個保質的選項。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這本書也像是一場運動的起點,透過引進國際最前沿的空間營造知識,讓更多人來關心台灣的空間。這本書也讓我們相信,台灣和世界的距離,並不遙遠。
歡迎索取本書,
如想索取「獻給台灣的禮物」,請留言,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